大众旅游网 > 国内游 > 国内资讯 >

202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 | 文旅向未来 “峰”景更精彩

2023-09-28 14:08

 

初秋时节,万物竞秀;红山大地,美如画卷。9月25日,202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在赤峰市成功举办。

 

 

赏一方山水,品一地文化,谋一域发展。盛会期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赤峰,也汇聚在对内蒙古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上,一场蓄能向未来的光明文旅前景正在续写。

一场盛会——绿色、简约、高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举办此次旅游发展大会,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完成好两件大事的有力抓手,是新时代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本次会议牢牢本着“绿色、简约、务实、安全”的办会理念,精简流程、精简人员、精简开支,所有议程均紧紧聚焦“文旅赋能 乡村振兴”主题,力求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通过工作部署、思想碰撞、交流研讨等方式,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深入围绕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行互鉴共学,为谋划好“四地建设”、秋冬季旅游工作和明年文旅工作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和遵循。

 

 

会议工作方向明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自治区杨进副主席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实现旅游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和共创内蒙古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三方面对全区文旅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秦艳厅长对今年秋冬季和明年旅游发展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以解决当前制约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掣肘为着力点,持续探索内蒙文旅发展破题之道,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具体路径。

 

 

会议实效更加凸显。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迅速梳理任务清单,明确目标计划,强化责任分工,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盟市、各处室,真正把各项指示要求细化实化为可看、可感、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责任化推进、节点化督办,切实强化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做到见行动、真落实,真正把会议开出成效、开出成果。

 

 

会议释放积极信号。会议对《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旅游“四地”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对两个即将颁布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诸多优化完善建议,进一步释放了将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利好信号。会议激励效应拉满。会上对全区新评定的4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全区旅游金牌领队和金牌导游员进行了表彰,营造了全系统树品牌、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和抓项目、搞建设的发展热情。一个主题——聚力、聚智、聚识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产业和增进国民福祉的幸福产业,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高度一致,具有形成协同共振效应的现实基础、政策契机以及价值耦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预留文化和旅游空间”,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文旅融合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八大重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赤峰市坚持把文旅融合摆到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去谋划,努力探索出景区带动、节会引流、融合发展、非遗转化、红色引领和乡村研学“6种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描绘了“美丽赤峰·美好乡村”的新画卷,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目前,全市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截至8月末,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95.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6.4亿元。本次大会花落赤峰,正是基于赤峰市强力推动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底气与实力。会上,赤峰市围绕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种模式进行了交流发言,精心设计了乡村旅游精品观摩线,为各地不断探索促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升级版”和“最优解”提供了有益探索。

 

 

初秋的喀喇沁旗,天高云淡,绚烂如金。走进王爷府镇,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尽显历史文化名镇之风雅。近年来,依托自身文旅强镇、农业大镇优势,王爷府镇着力在“文旅+”上做文章,打造了集硬果番茄、花卉种植、杂粮生产、露地蔬菜、林果采摘于一线的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带,形成了“党组织+企业+合作社+经营户”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态美景,还体验到了文化厚重,真正实现了“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动力。”内蒙古中发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婷分享了自己参观考察时的感受。顺着一条平直的公路进入马鞍山村,群山环绕、林海茫茫,干净整洁的村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房屋,秋风中弥漫着远处山葡萄的清香,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铺展开来。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调研,嘱咐要“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几年过去了,马鞍山村大力发展“紫色”山葡萄、“绿色”林下经济和“红色”旅游“三色”产业,成立了“三色”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开发“乡村民宿+山水观光+亲子互动+红色教育”系列旅游产品,2022年全村接待人数超13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约130万元。如今,总书记的这份嘱托早已成为马鞍山村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条。

 

 

会议期间,还为“我为乡村做代言—我和我的村”内蒙古自治区首批5位文化村长颁发了聘任证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促进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赤峰关东车村文化村长哈桑“上岗”后表示,“能担任老家的文化村长,感觉很荣幸,后续会通过创作一首村歌、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帮助村里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关东车村导流、宣传。”

 

 

金秋九月,“峰”景如画。赤峰,正将秋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会议期间,“燕山北麓 百里画廊”千车万人金秋乡村游和“赤峰人游赤峰”百团万人金秋乡村游活动同步启动,广大市民游客同盛会一起奔赴一场与赤峰秋日的约会。一座城市——厚重、多彩、活力赤峰,城以山而名,山因城而秀,八千年风云烟雨,九万里山河壮美。赤峰文脉厚重、遐迩蜚声。作为中华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相继发现并命名了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是全国以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被誉为“龙凤之乡”。红山文化、辽文化等四大文化高峰在这里交相辉映,“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城”“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在这里闪耀文明,是名副其实的“史前文化基因库”和辽王朝肇兴地。

 

 

赤峰资源多样、盛景满目。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了内蒙古所有的景观类型,109处优良级旅游资源居自治区之首。这里川甸茵茵,草木森森,荒原漠漠,河泽粼粼。有世界唯一蒙古族特色草原游牧系统、中国第一个游牧类农业文化遗产,有距离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最具挑战的沙漠越野营地,有全球高山滑雪项目锦标赛指定赛道、亚洲雪道最长滑雪场。一日之间便可览尽草原万顷、星辰如盖、燕山流翠、大漠清泉,领略“内蒙古缩影”“北京后花园”的实至名归。赤峰现代开放、青春活力。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观摩体验了赤峰夜经济文旅消费新业态。“城市会客厅”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内蒙古文创旅游商品展、“北疆文化”主题展、内蒙古非遗文化展、赤峰市12个旗县区展厅、乡村文化艺术展、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展等一个个展厅让人陶醉于内蒙古文化的多元之美、赤峰文化的厚重之美;“乡村记忆”集市、“舌尖上的内蒙古”味道美食、“赤诚峰味”网红直播、“妈妈的味道”民间美食巧女秀、传统美食制作等多个体验区尽显内蒙古味道的回味无穷、“赤诚峰味”的醇香浓郁。北京文旅消费帮扶直通车精选赤峰地区优质农副产品、文创周边在会客厅开展流动销售,让广大消费者“开心买好物”;网红现场开展大型直播活动,全面展示赤峰的自然之美、民俗之美和风物之美;马头琴、戏曲、街舞、高跷、舞龙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群众驻足欣赏;蓝野乐队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交融创新,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三五好友,红泥围炉,煮雪烹茶,谈天说地,烤物滋滋作响,岁月静好的暖意扑面而来;一场光电交融的灯广秀点亮夜空,流光溢彩,星河璀璨,为市民游客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多元丰富的文旅业态,吸引一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夜游、夜赏、夜品、夜购,活动现场还设有与群众互动环节,将装有各旗县区免费景区门票、文创产品、宣传品等超多好物的福袋发放到市民游客手中,让旅发大会真正办成了人民的节日,也让嘉宾感受到了赤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当日,城市会客厅累计吸引市民游客1万余人次,拉动综合经济收入近360万元。

 

 

从“夜市街边火”到“千灯夜市喧”,赤峰夜经济正蓄势待发、生机勃勃。年初以来优化扩容泊车位550余处,开放夜经济点位30余个,开展特色夜经济活动40余项,吸引商户近2000家,带动就业2.5万余人。全市夜经济日均客流量13.5万余人,日均销售额约265万元,累计销售额达1.9亿元,“夜经济”的持续升温,激发了城市消费的新活力。一个机遇——蓄势、赋能、勃发内蒙古全域皆景、四季可游。今年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聚焦全面完成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致力于将内蒙古打造成为“自驾游的首选地、露营游的佳选地、度假游的必选地、康养游的优选地”的目标,围绕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推出了15项支持文旅业恢复发展政策措施、150余项惠民举措,开发“亮丽内蒙古 四季好风光”系列沉浸式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100余条,组织开展“相约草原·携手春天”“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系列主题活动500余项,成功举办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全国自驾露营旅游发展大会等一批“国”字号、影响较大、游客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1—8月,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5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98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24倍和2.85倍,是2019年可比口径的1.38倍和1.44倍。

 

 

当前,旅游业正处于从市场复苏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折点,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召开此次旅游发展大会,正是为了深入探索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瓶颈的“破题”之策,积极寻找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解题”之法,更好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答题”之道,切实提升内蒙古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影响力与竞争力,持续擦亮“亮丽内蒙古”金字招牌,让内蒙古的旅游从东到西都火起来、一年四季都热起来。对于赤峰而言,此次大会的成功落地,包含重磅利好,更蕴含无限可能,成为推动赤峰旅游业加速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文旅产业跃升的一次重大契机,全面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次重要检阅。大会期间,200余家媒体参与了宣传报道,累计推送相关稿件达1000余篇(条),点击量超900万,让赤峰再一次“破圈出圈”。近年来,赤峰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牢牢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16字方针,把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作为赤峰“五大任务”之一,擘画“一线一环一带”总体发展布局,创新推出玉龙沙湖“沙漠英雄营”、美林谷冰雪嘉年华、达里湖冬捕文化、红山文化、阿旗游牧文化等5个文旅IP,努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玉龙之乡的大地上,一幅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市内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的显著成果,年内已经新增国家级品牌2个,自治区级品牌4个;旅游与非遗、演艺、音乐、文化场馆、文物、城市建设等融合领域不断拓展,5项自治区级文旅盛会和2场大型音乐节的承办举办进一步聚人气、扬名气,“四地”建设持续深化,文旅融合的看点、亮点和卖点异彩纷呈;文旅宣传营销方式不断求新求变,先后组织“赤峰文旅万里行”、“文旅进京”等活动,重点布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中长途核心城市,文旅市场活力在走出去、跨区域过程中持续激活;全市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驿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交通路网体系更加畅通,旅游基础配套更加完善,“畅游赤峰”小程序让“智慧旅游”从概念走向实践,如今“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随时可以来,来了不想走”的“快进慢游”旅游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旅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全员服务、全域呵护、全程保障”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已经形成,旅游发展软环境实现了全民共建,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赤峰,爱上赤峰。2023年1-8月,全市旅游累计接待人数1691.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43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和2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4%和108%。

 

 

“赤峰这两年景区发展建设很快,旅游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而且四季都能玩,每个季节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我每隔两年都会来一次,真的是来一次有一次的惊喜,游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在初秋的玉龙沙湖,来自北京市的游客李敏表达了自己对赤峰四季之美的喜爱。一位位“内蒙娇子”“赤峰娇子”也深情代言了内蒙文旅和赤峰文旅的潜力和未来。著名演员、内蒙古旅游公益形象大使萨日娜在嘉宾寄语中代内蒙古盛情相邀,“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内蒙古骑着马儿游草原,听着牧歌赏美景,让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成为旅途上最美的邂逅,让陪你一起看草原成为人生中最美的旅行。”著名作家马伯庸对赤峰给与了无限赞美,“希望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够来到赤峰,体验草原之美,体验异域风情,体验别样气质!”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河表示,“乘着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赤峰将用足用好大会的溢出效应,抢抓机遇,加速创新,扎实推进旅游“四地”建设,持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好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赤峰担当。”同时向全国各地朋友发出诚挚邀请,“踏遍青山人未老,“峰”景这边独好。给赤峰一天时间,将还您一万年时光。诚挚邀请各界朋友跨越山海,向“峰”而行,走进赤峰品文化、拥风月、见世界、悦人生。”壮美北疆,亮丽内蒙;神州百景,最甲一方。古韵红山,文明渐兴;今日红山,丹青焕彩。此刻,站在这片孕育红山文化的华夏灵根处,内蒙古文旅发展的战略规划愈发清晰可见、全域全季的发展格局已经聚势而起。

 

 

文旅富民惠民的前景更加可期可盼。赤峰,这座这座文化古城、旅游名城,也必将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东风,以乘风破浪之姿,奔向更远的“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推荐
资讯
热门观点 更多>>
农行情系青海“舌尖”上的产业
剑南春再传喜报,两年蝉联四次冠军